▲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林冠伶表示,SMR並不是什麼嶄新的科技突破,而是舊技術重啟。(圖/記者林挺弘攝)
記者潘姿吟/專題報導
在環保團體眼中,SMR並不是那麼值得期待。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林冠伶表示,目前,SMR在全球尚無任何實際商轉案例,這一點必須被認真看待。她認為,我們在討論核能時,不能只將它當成技術問題,更應理解它作為一種「能源產業」,也同時是一門「需要被行銷包裝的生意」。
林冠伶指出,「任何一個產業都需要行銷。核能也一樣,SMR正是一個非常典型,需要被好好行銷的產物。」她觀察,目前全球所有SMR開發案幾乎都停留在「低價承諾」階段,開發商強調「我們成本很低」、「興建期很短」、「安全性更高」,這些說法聽起來極具吸引力,卻都尚未經過實際驗證。
▲2009-2021各技術發均化能源成本趨勢。資料來源:2022世界核能產業現狀報告;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翻譯
她引用華爾街投資銀行Lazard 的統計資料指出,從2013年以後,核能發電的成本不降反升,2021年每千度電已達150美元,反觀太陽能則降至50美元以下。她直言:「核電成本其實越來越高,所謂『便宜』,目前都還只是口號。」
此外,她也提醒大家注意一個被忽略的面向:「SMR雖然強調『小型』,指的是發電量低於300MW,但它的實際佔地並不小,平均一座SMR佔地約14公頃,與台北大巨蛋規模相近,這不是什麼迷你裝置,而是實實在在的大型設施。」
更重要的是,林冠伶指出,SMR並不是什麼嶄新的科技突破,而是舊技術重啟。早在1960年代,美國、加拿大、印度等地就曾嘗試推動類似的「小型反應爐」,但這些早期SMR大多都在運轉期滿前就提前退場,主因就是發電規模太小,無法攤平建置成本,反而讓每度電的單價居高不下。
「很多人把SMR當作救世主,但它更像是一種以技術為名的『賣夢』操作,透過話術與承諾吸引資本,實際成果卻仍停留在設計與宣傳階段。」她語氣堅定。
▲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林冠伶(右二)指出,全球所有SMR開發案幾乎都停留在「低價承諾」階段,開發商強調「我們成本很低」、「興建期很短」、「安全性更高」,這些說法聽起來極具吸引力,卻都尚未經過實際驗證。(圖/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提供)
「波音飛機出問題還能召回修理,但核電不能。」她強調,SMR若發生事故,是無法輕易回頭的風險。「我們認為,SMR不只是風險高,它更像是一個結構性的陷阱。一旦投入資源,就會逐步加深依賴,最後可能被拖進去出不來。」
林冠伶最後提醒,台灣是一個資源有限的島嶼,在能源選擇上應格外謹慎,「我們沒有那個本錢,把核能當成可以冒險的選項。」
讀者迴響